小区强制使用人脸识别门禁,业主该怎么办?(一)
01起因
4月底,小区物业发布一纸通知,名为致业主的一封信。内容总结为:
1.疫情期间,为提升社区防控能力,筑牢小区防线,守护家园健康,将引入人脸识别门禁服务系统。
2.系统功能:实名制,可刷脸开门,也可APP开门,也可用传统门禁卡开门。安全便捷,杜绝不明身份者进出社区。
3.使用方法:要求用APP自助办理或到物业现场办理。
4.需提供的证件(均须扫描上传):身份证、房产证原件。租户需提供租房合同原件和复印件。须进行人脸扫描识别。
5.办理时限为一周。
得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为小区业主微信群。这一微信群为社区防疫需要,由物业于2月份建立。消息由群内物业或居委会工作人员发布,发布的形式只是物业或居委会工作人员所编辑的一段文字,内容与通知一样,并未有带公章的正式通知。几日后方看见正式通知张贴于楼门口,大多数业主并不留意此处通知。通知盖章单位为小区物业公司,并非官方正式发文。
消息一发出,引起业主群的热议。几乎是同一个声音:反对。业主反对多是从安全性考虑,认为实行人脸识别门禁无疑是在暴露个人信息,太不安全。更何况,事先对此事一无所知。
02几个疑问
看到这一消息,很意外,接着有了这样几个疑问:
1.为何此没有收到任何征求意见的消息。为何物业以一封信的形式就可推行人脸识别门禁?事先没有征求意见的通知。
2.更换门禁系统经过业主同意了吗?经过哪些人的同意(后来得知物业的说法是经过业主代表同意)?然而业主代表是谁?从来没有授权过任何人代表自己行使业主权利。业主的代表权从何而来?没有经业主同意的任何通知或说明以及相关的签字材料。
3.物业有权强制业主更换使用人脸识别门禁吗?人脸信息是任何组织或单位可以随意采集的吗?
4.开发人脸识别系统的公司是何资质?事先是否经过招投标选择?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收集到的信息如何储存和使用?从二维码扫描结果看,是一家注册在某小区单元房的公司,而APP使用量也极小。公信力存疑。
5.人脸识别真的是为疫情防控而设吗,确实能起到保证小区安全的作用吗?或者说用了人脸识别后更能确保小区安全体现在哪些方面?还是有其它推行原因?
6.人脸信息不像密码等信息可以随意修改,一生不可修改。提供了人脸信息就如同将银行卡密码告诉他人一样。而这种强制要求使用的行为更像是在强迫业主交代银行卡密码。
03启用人脸识别门禁后的状况
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观察系统启用后的使用情况,一边随即搜索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1.先说启用人脸识别门禁后的人员出入情况。
据一部分业主反映,他们还未办理人脸识别。一是认为涉及个人隐私不安全,二是通知上写明原门禁卡可继续使用。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脸识别启用后两天,原门禁卡便失效了。业主进不了自己小区门,保安回复给物业打电话。无奈给物业打电话,物业回复称可以拿业主出入证请保安开门。问题是,自己的家自己却不能进,快递外卖却可以进。难道每次进门都是要喊保安来开门吗?家到底是谁的家?关键是,原来所承诺的原门禁卡可用成了一句空话,用给未更换新门禁的业主制造麻烦的方式迫使所有业主接受新系统,也就是演变成了强制业主进行人脸识别。
另外一种情况。当业主进门的时候,恰好前边有其他业主进门,于是后边要进门者也都随之进入,保安并未阻拦。可谓是一人开门多人进门。未使用人脸识别的业主当然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进门,但问题是,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幸运可以随着入门。如果是这种进门方式,和原来的刷卡门禁有何区别?刷脸门禁系统的更加安全性体现在哪里?
群里议论纷纷,反对声不断,但物业和居委会人员却一言不发。于是有人发起了问卷调查,有人打算向有关部门反映寻求解决。
2.再说说查询有关规定的情况。
在互联网上输入人脸识别门禁有关的关键字,出现很多类似的文章和视频。有反映给记者进行调查报道的视频,这类往往是有相关的采访,但没有播放最后的解决办法。有相关的文章,文章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分析,大都是持反对态度。有专业人士从技术安全角度提出疑问,更有法律人士从法律视角给出了答案。
04相关法律的规定
安全性方面,需要专业技术人士去评判。但作为非专业人士,从日常所见新闻对安全性也能知晓一二。本文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为业主提供具操作性的建议。
1.什么是人脸识别,应用于哪些场景。
根据搜狗百科的答案: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公共事业方面,比如公安、边检、政府管理部门、军队、司法、铁路、金融等领域。也就是说这项技术目前主要是政府部门出于管理公共事务的需要而采用,或用于金融服务。在这些事务中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人们大多是支持的,其中原因,是因为使用的部门具有公信力,背后有政府的背书,人们相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确保技术安全才推广开来。更何况在电子商务等交易中使用的企业(比如支付宝)并非强制使用,而这些企业也拥用强大的技术安全措施保障。人们使用这样的系统有安全感,从而并不排斥。
2.什么是个人信息。人脸识别是否属于个人信息。
什么是个人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从该解释不难得出,只要信息单独或结合使用能识别自然人身份的,就属于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不仅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与个人身份直接联系的信息,也包括其他可以识别自然人身份的间接信息。人脸数据,很显然,包含人体面部特征,具有识别性,毫无疑问属于个人信息。
3.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有哪些保护。
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网络安全法》也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经被搜集者同意。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既然人脸数据属于个人信息,理当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非经同意,不得获取和使用他人信息。
4.小区物业是否有权采集业主人脸信息。
从上述法律规定不难看出,获取、使用个人信息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小区物业推行人脸识别系统也应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无权不经同意擅自推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采集个人信息。
对于是否实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应首先看《物业服务合同》,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了门禁升级的事项,则按照约定进行。如果没有明确约定,物业是无权擅自启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而应当事先争得业主同意。
由于本文较长,将分两次发布。后续内容将于明日发布,请期待。
本文首次发于相同名称公号。
上一篇: 智慧社区人脸识别小区门禁系统